COP29|张雪华:公众参与社区堆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1日,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拉开序幕。多国国家元首、部长、谈判代表及气候活动家,以及民间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代表齐聚巴库,共商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议题。
大会开幕首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公众参与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边会活动在中国国家馆(China Pavilion)隆重举办。本场边会重点讨论如何发挥通过政府、学界、企业、NGO等各自优势,实现气候变化的有效传播,提升公众意识,推动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万科公益基金会、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的相关专家与会并做相关分享

COP29中国角(图片来源:万科公益基金会)

边会上,故宫博物院行政处杨丽红和社会教育部吕晓刚首先分别做了“故宫绿色文化遗产保护与零废弃行动”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参与”的分享,重点介绍了“故宫零废弃”项目及其在社会参与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广泛影响。

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张雪华研究员在COP29中国角发言(图片来源:万科公益基金会

同时,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张雪华研究员也在会上进行了题为“开展社区堆肥、有效推动公众参与”的发言介绍。2018年12月起,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南京大学(溧水) 生态环境研究院共同发起了“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聚焦固废处理的难点:厨余分类与资源化利用。项目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通过“科研指导+一线实践+平台交流+提炼推广”,成功地将基于自然、立足社区的厨余堆肥技术和管理模式引入中国城乡社区,在社区层面建立“厨余源头分类-堆肥化处理-就地使用”的物质闭合循环利用模式。
近6年的项目实践显示,就地开展社区堆肥带来的气候变化效益是显著的。社区堆肥能够避免集中收运和处理带来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避免垃圾填埋带来的甲烷排放;以人力代替机械,堆肥过程管理得当,可以大大减少甚至避免人为的CH4和N2O的产生;堆肥产物回归和改良土壤,提升土壤的碳汇潜力,实现固废管理领域的双碳目标。通过在个体与社区层面参与厨余分类和堆肥实践,培养公众低碳意识和行为,同时拉近社区邻里距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低碳社区。
社区堆肥正在全球兴起,中国的实践显示,社区堆肥是一种基于自然、立足社区、低成本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路径,值得我们合力在全球进行推广。

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张雪华研究员分享“开展社区堆肥、有效推动公众参与”案例(图片来源:万科公益基金会
关于“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

2018年12月起,南京大学(溧水) 生态环境研究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了“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项目实施期间,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厨余堆肥体系,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堆肥案例,建立我国第一个专业化社区厨余堆肥平台,近期将发布《厨余堆肥产物》质量检测标准。

2018年至2019年,一期项目在7省9市形成14个堆肥点;2020年至2022年,二期项目在8省10市指导培育了8个试点和2个推广中心。与此同时,合作双方共同发起的“社区厨余堆肥平台”也已凝聚了部分社区厨余堆肥实践者。到2023年二期项目结束,社区厨余堆肥平台伙伴共29个,分布在11省19市;机构以公益组织为主,兼具学校、业委会、社区居委会、企业等。2023年年底,项目新招募到70个落地社区(来自42个执行机构),分布在17个省/直辖市、27个城市(地级市)

从2018年到2024年,两期“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和“社区厨余堆肥平台”已汇聚了108个落地社区,分布在20个省/直辖市、41个城市(地级市),覆盖海岛、工业园区、农场、公园、农村、学校、自然保护区、城市居民小区等各类场景。

点击观看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二期)宣传片

END

关注我们吧

社区堆肥 低碳未来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