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伙伴风采 | 厨余堆肥,减排固碳—我们这一年

 缘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通过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和利用,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而分散式就近就地处理相较于集中式处理,有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污染,促进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以及降低成本等优势。

2019年,在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21个村庄实行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北京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阿牛生态”)联合兴寿镇城乡建设服务中心开始探索厨余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方案。截止2023年底,已初步形成村庄就地堆肥、镇级集中堆肥和林下分散堆肥三种模式。

· 1 ·

从下苑村到其他8个村

探索村庄就地堆肥

下苑村启动厨余堆肥

下苑村2017年11月启动垃圾分类,到现在厨余垃圾分类纯净度达95%,全村日分出量在150~200公斤左右。村子里有一支由村民组成的环保志愿队,除了支持全镇的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动员之外,从2017年开始就自发组织每周捡拾村内垃圾,坚持至今已有六年。原来的部分村民志愿者成为了现在的保洁员。因此,下苑村有很好的垃圾分类基础和队伍建设。

2022年10月12日,阿牛生态联合兴寿镇城乡建设服务中心首先在下苑村开展就地堆肥实验,将全村的厨余垃圾和农林废弃物进行协同处理,并建立了兴寿镇厨余堆肥示范中心。

推广到另外8个村

通过在下苑村的探索,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合村庄情况的堆肥方式,包括更合适的堆肥设施、操作方式等。之后,村庄就地堆肥先后被推广至另外8个村(东新城村、半壁店村、上西市村、沙坨村、东庄村、暴峪泉村、秦家屯村、西营村)。截至目前,共计9个村子实现了村庄全量厨余就地堆肥。
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底,9个村庄共计就地处理厨余垃圾612.7农林废弃物673.8吨,实现了“厨余不出村”。

村庄就地堆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村民参与翻堆,认领肥料

翻堆的工作量比较大,单靠每个村子的堆肥师是无法负担如此大的工作量的,于是由堆肥师想出了一个办法,想要使用厨余堆肥产物的村民可以来堆肥点认领,将尚未腐熟的堆体转移到自己的地里继续发酵。这既解决了翻堆人力不足、堆肥池轮转不开的问题,又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减少村民对化肥的使用和每年购买化肥的费用,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下苑村村民杨兆聪和老伴冯维明认领肥料,尝试生态种植

· 2 ·

形成3种堆肥方式

除了村庄就地堆肥,阿牛生态团队还协助兴寿镇探索了另外两种堆肥方式:

镇级集中堆肥

兴寿镇在2019年就开始探索农林废弃物和厨余垃圾的就地资源化处理。在2022年,兴寿镇开始镇域厨余垃圾完成全年不出镇,就地资源化处理。堆肥产物用于复耕复垦地等农业大田种植、花卉种植,以及镇域村庄垃圾分类奖励。

林下分散堆肥

这是基于兴寿镇有16000多亩的平原造林地,可将更多的厨余垃圾分散在不同区域的林地,进行就地堆肥和就地使用。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减少堆肥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也减少了运输的距离,大大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 3 ·

厨余堆肥在减排固碳方面的意义

以厨余堆肥的方式代替传统的垃圾焚烧的方式,以分散处理和集中处理相结合代替单一的集中处理,以堆肥产物代替部分化肥,可以分别从垃圾处理、垃圾运输和种植方面减少碳的排放。

为此,阿牛生态联合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在兴寿镇开展厨余垃圾堆肥的碳减排效益研究,包括堆体的碳排放、核算堆肥作为化肥替代物的碳减排量等,收集运行相关数据,并在现场开展监测。

· 4 ·

经验与困境

经验

1.与在地力量合作,共同建设一支稳定的堆肥师队伍
不管是开展垃圾分类还是厨余堆肥,阿牛生态都积极联合政府力量,与兴寿镇城乡建设服务中心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与此同时,阿牛生态也注重挖掘本地村民的力量,培育了一支有自主性的、相对稳定的村民志愿者队伍。下苑村现在的保洁员队伍是从本村环保志愿队孵化出来的,最初下苑村启动堆肥的时候由这些保洁员一起推动,参与堆肥,现在其中3位保洁员(白艳春、李久菊和李福红)担任固定堆肥师。

除了下苑村,其他8个村庄的堆肥师队伍也是主要由村里的保洁员担任,由兴寿镇城乡建设服务中心和村委会共同支付堆肥师的补贴。稳定的在地力量和收入来源共同构成了一支稳定的堆肥师队伍的所需条件。

2.及时调整,找到更适合本地场景的堆肥方式

在正式开展堆肥之前,阿牛生态团队和兴寿镇城乡建设服务中心团队的成员都有线下学习交流、实地参访,以及线上学习的经历,因此,已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实际开展工作时,并不拘泥于“标准操作”,结合堆肥师一线操作反馈、村庄垃圾分类情况、天气情况,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和社区堆肥伙伴的技术指导,阿牛生态、兴寿镇城乡建设服务中心、村委会成员以及堆肥师共同商讨,对堆肥设施、操作方式等进行调整,以满足村庄就地堆肥”日日堆、全量堆“的需求。

下苑村先后尝试过的堆肥设施

3.将行动转化为数据,使堆肥的意义可视化

阿牛生态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相关学者,对堆肥产物、堆肥过程的碳排放、堆肥作为化肥替代物的碳减排量等进行检测和核算,用数据展示厨余堆肥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困境

1.堆肥的价值还没有被充分看到,能够得到的资金支持有限
虽然兴寿镇已经建立了一个针对堆肥师的补贴奖励机制,但能够调动的资金仍然有限,对堆肥师的保障不足,除了在精神上对堆肥师进行激励,经济上的保障也十分重要。除此之外,镇一级运营厨余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协同处理的资金也比较有限。
2.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各村的堆肥场地属于临时搭建,地面无法做硬化处理,上方无法盖顶棚,增加了堆肥师的操作难度,场地的可持续性也无法得到保证。

· 5 ·

未来计划

2022年5月,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十项重大行动。其中在“农田碳汇提升行动”中,明确提出了“以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为重点,增强农田土壤固碳能力”

为回应中央的政策精神,阿牛生态在未来将联合专业机构,探索将堆肥产物作为一种富含有机碳和微生物的腐殖质,施用于土壤进行种植试验,对比土壤使用堆肥产物前后的状况,并观察其在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方面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继续联合各方,构建多元主体在内的行动共同体和研究共同体,共同推进堆肥场地、减量补贴和堆肥还田等相关政策的出台

阿牛生态缘起于2016年北京辛庄村发起的“净塑环保、垃圾不落地”行动。团队以“不是有希望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希望”为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城乡垃圾治理入手,建立自给自足的生态社区,使“零废弃”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推动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CCCP

关于我们

2018年起,南京大学(溧水) 生态环境研究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了两期“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到2023年11月,两期试点项目以及衍生出来的合作伙伴已经在全国14省22市的60余个社区开展厨余堆肥,初步摸索出社区厨余堆肥作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利用的中国路径。

与此同时,合作双方共同发起的“社区厨余堆肥平台”也已凝聚了部分社区厨余堆肥实践者。本期项目将通过支持伙伴开展社区厨余堆肥实践的方式,结合案例经验总结、效益评估、数字平台技术支持等方式进一步提炼社区厨余堆肥的中国模式,扩大政策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贡献于社区可持续发展及气候变化适应。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