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6年开始,我们积极响应夷陵区政府在全区建设“零厨余”家庭的号召,开始在家里积极做垃圾分类,用厨余垃圾制作环保酵素,并探索制作家庭堆肥来养花,实现厨余垃圾不出家庭,得到了很多居民朋友的认可。我的事迹也先后在夷陵电视台和三峡电视台等相关媒体报道。
虽然家里的垃圾少了,但一走出家门,还是可以看到堆成山的垃圾。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我意识到仅仅只自己做好远远不够,还需要动员更多的人一起加入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行动。

2020年初,在居住小区的单元楼楼下空地,我自制了一个0.7立方的堆肥箱。鼓励邻居们把家庭厨余倒进箱里。由于管理及时,在半年多的堆肥期里,堆肥箱无异味,实现了零投诉。此次的成功经验让我更加增添了向社区家庭推广厨余堆肥的信心。






楼
下
堆肥

2021年5月,我将堆肥箱放在泰和苑小区的大门出入口(垃圾投放点旁边)。堆肥箱投放3年多来,至今没有人投诉臭味,还成了小区及附近居民养花种菜的取肥点。



恒大绿洲小区
小区中心广场堆肥点
2020年10月,在区城管局领导和一批环保志愿者的支持下,我们筹划成立了夷陵区爱邻环保公益服务中心,以更专业的姿态在宜昌城乡大力宣导垃圾分类、推广厨余垃圾就地堆肥减量。
我认为,要把垃圾分类这件“时尚”的事情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关键是要养成准确分类的好习惯。通过实地调研,我发现目前小区生活垃圾的50%以上是厨余垃圾。而通过在小区内实施厨余垃圾就地堆肥,可以将厨余垃圾减量70%。
数年间,爱邻环保公益中心通过招募社区居民志愿者建档立卡,进行“零厨余”培训,培养“绿色家庭”。利用“地球日”、“零废弃日”、“世界环境日”等特殊节日,开展堆肥专题科普宣传。通过夜学的形式开展“堆肥师”系列公益培训班。联合夷陵区民盟在邓村中学打造“零废弃校园”,指导师生将学校食堂厨余与操场落叶混合堆肥产生黑金土,扮靓学校生态花园。深耕居民小区,引导居民通过厨余堆肥,打造小区“微花园”,实现绿色“微循环”的生态闭环。据不完全统计,机构成立的几年来,爱邻环保公益中心已让30多吨的新鲜厨余垃圾全部转变为黑金土。
一串串稳健的脚印、一场场扎实的推广,走在垃圾分类与厨余堆肥环保路上的我也获得了党委政府的很多表彰。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垃圾分类达人”“宜昌市长江大保护先进个人”。
一路走来,我在环保公益事业上已经砥砺前行了十多年。这十年的公益环保路,艰辛很多、欢乐很多、成长也很多。面对各类荣誉,我也暗暗激励自己:厨余不断,堆肥不止,我会一直在环保、健康、堆肥的路上,做生活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和低碳环保宣导者。
2018年起,南京大学(溧水) 生态环境研究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了两期“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到2023年11月,两期试点项目以及衍生出来的合作伙伴已经在全国14省22市的60余个社区开展厨余堆肥,初步摸索出社区厨余堆肥作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利用的中国路径。
与此同时,合作双方共同发起的“社区厨余堆肥平台”也已凝聚了部分社区厨余堆肥实践者。本期项目将通过支持伙伴开展社区厨余堆肥实践的方式,结合案例经验总结、效益评估、数字平台技术支持等方式进一步提炼社区厨余堆肥的中国模式,扩大政策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贡献于社区可持续发展及气候变化适应。
END


关注我们吧
其他文章


伙伴分享|顾凌云:用好微生物,让厨余大变身,上一堂超级科学课!
伙伴介绍: 顾凌云,宁波鄞州第二实验中学科学老师。2021年实地参观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与

国际经验|美国费城堆肥故事:一家多元化厨余收集与堆肥公司
美国费城堆肥故事: 一家多元化厨余收集与堆肥公司 雪华按 去年夏天,我和Lehigh Uni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