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分享|殷茵:堆肥启示录—关于农耕、食物、爱和责任

堆肥启示录

堆肥伙伴的成长之路

关于农耕、食物、爱和责任
伙伴介绍:

殷茵,英国生态农业和食品生产专业硕士,苏州张家港市蔬菜技术指导站股长,生态农业践行者,朴门PDC认证成员,高级食疗师、高级农艺师,两个孩子的妈妈。2024年3月入选CCCP社区厨余堆肥平台的堆肥培训师计划。

因生态农业结缘堆肥,因“堆肥培训师计划”而深入了解堆肥。在堆肥中照见自然的循坏、农耕的智慧、食物与健康,爱和责任。

当我决定写一写和堆肥的故事时,回顾过往,堆肥的种子其实很久以前就埋下了,这些年断断续续地,经历过几次浅浅的尝试,直到2024年机缘巧合加入了堆肥培训师计划。

仿佛有些沉睡的东西被唤醒了,我感到心里的那颗种子在同老师和伙伴们的交流中咕咚咕咚地汲取着养分,然后开始迅速的萌发、抽芽、向上生长。

故事还要从十三年前开始说起…

PART1
初识堆肥

纽卡实验室研究土壤

2011年,大学刚毕业的我踏上了去英国求学的路,因为一个模糊的田园梦想我决心去学习生态农业和食品生产。这是纽卡大学因欧盟牵头的一个低(碳)投入农业项目而新开设的专业,与我心中所期恰合。

在这里,我第一次摆脱了化学农业的逻辑体系,学习不用农药和化肥的有机农业,而堆肥就是有机农业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参观了不同的农场堆肥,试验采集大量数据,研究堆肥对作物生长和病害发展的影响,并在教授的指导下查阅网站资料,学习不同的堆肥模式。

学校农场的条垛式堆肥、Botton生态村的三箱式厨余堆肥以及堆肥制造厂里那些高耸的让人仰望的露天堆肥和发酵反应器都让我感到新鲜和好奇,那时候我对堆肥的认识是对生态农业有益的一种天然投入品。

参观英国农场

PART2
浅尝堆肥

我们家的家庭农场

回国后当我追逐梦想开始自己的生态农场时,自然也没忘记堆肥。我在自己的小试验田里和孩子们制作酵素、利用厨余垃圾DIY即时苗圃,有过有趣的尝试,却因为路途遥远不便而没有持续下去。

后来农场大部分时候是用相对粗放的绿肥代替堆肥,以省却繁琐的人工,但堆肥的试验并没有终止,而是转移到更为便捷的家中小花园。

我们做了蚯蚓塔,用花盆、麻袋等进行三明治堆肥,经过多番比较,网购了300L的堆肥箱安置在院子角落里的石榴树下,也算正儿八经的开始堆肥了,我嘱咐妈妈厨余垃圾不要扔掉,投到堆肥箱里,而我也会不定期的搜集小区里的落叶、农场大米加工剩下的稻壳等放在堆肥箱旁用来做覆盖。

我们一大家子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量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多,这些垃圾不用再被丢掉,可以变成肥沃的土壤这件事让我充满了成就感,对堆肥也越来越上瘾。不过妈妈对于垃圾的投放还是颇有顾虑,有些偷偷摸摸地,怕周边邻居看见了嫌弃,通常也只挑拣看起来比较干净的厨余垃圾扔进堆肥箱里。

虽然做的有一搭没一搭的,但是春天的时候,当我们给小菜园松土准备种植时,打开堆肥箱的底部,惊喜地发现厚厚一层黑金土,已经完全看不出过去厨余的样子了,让人不禁感叹时间和大自然的奇妙,堆肥原来就是在帮助完成自然的循环。

我们的小菜园和身后的堆肥箱

PART3
突发奇想

收获自己种的植物

原本贫瘠的小菜园在堆肥土的滋养下渐渐变得肥沃起来,作为一名家庭食育师和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一直对食材的品质非常重视,自己堆肥种出的作物除了安全外拥有更加均衡丰富的营养,是真正可以滋养人的食物。

有一段时间正值孩子如厕训练,我给他买了可爱的座便器,又得寸进尺的盯上了他的耙耙。

100多年前美国农业部专家富兰克林在考察古老的东方农耕系统后写下的《四千年农夫》,书中对粪便还田予以了很高的肯定,认为这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又肥沃了土壤,蕴含着极大的智慧。科学家研究表明在被粪肥处理过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含有维生素B12(现代化种植中作物所缺乏的一种营养元素)。

《阿纳斯塔夏》说种子可以把一个人的信息吸收进去,并在果实成长的过程中为他自宇宙和大地集合所有必要的能量…这样结出的果实能够治愈疾病,平和内心。

于是我通过孩子的洗脚水、尿尿等给植物提供更多的人体信息。至于孩子的粑粑,在妈妈惊恐的眼神下最终还是放弃了,不过农场的旱厕让我这一突发奇想又有了实现的可能…

用在地的多样化堆肥搜集各种信息(用现代科学的语言也许就是微生物)种植疗愈的食物,我想这就是古话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PART4
一次翻车

把花盆作为简易堆肥箱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需要更多空间,我们一家四口搬到自己的小家开始独立居住,也因而开始了持续堆肥的尝试。我们的房子是顶复式,没有原来底层的小院,却有顶楼的阳台,一半封闭,一半露天。我的堆肥箱就在封闭的阳台里。说是堆肥箱,其实不过是个组合的长形花盆。

小院中粗放的堆肥经历给了我信心,不就是厨余垃圾加覆盖嘛,so easy!收拾完厨房我就捧着一个给微生物准备的满满当当的食盒上楼,把它们倒进花盆里,加稻壳覆盖。

起初倒还好,可是渐渐地就有问题了。因为在顶楼不便,准备的调节物料有限,加上每天都有厨余垃圾产生,我只是做了薄薄一层覆盖。慢慢地,就有一些小黑飞冒了出来,夏天封闭阳台温度高,小黑飞很快也就死了,我不甚在意,只是把它们清扫掉,很快又有新的出来。

一次,在经过了两天的周末外出回到家后,我如往常上楼倒垃圾,却惊讶地发现封闭的阳台里铺了一层黑色,近看地上都是小黑飞和它们的虫卵,场面不可谓不壮观,先生见了调侃道这简直是我制造的生化武器。

经历过此事,我才对家庭厨余堆肥的技术性产生了重视,不仅采购了小黄板,也对用料比例做了调整。面对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和完全用不掉的堆肥产物,我并没有选择中断,而是隔段时间就把半熟的堆肥产物装在麻袋里转移到农场的户外堆肥箱。

我们在农场自己设计DIY制作了三箱式堆肥箱,先生从网上采购木板,经过一系列切割组装而成。利用三个箱子的腾挪就可以更加方便高效的翻堆肥料,这也是我第一次在botton生态村里看到后深深刻在脑海中的一种堆肥模式。

看起来简单的三个箱子在制作的时候却废了一番脑筋,门怎么开关?留多少缝隙合适?第一次自制的堆肥箱还是有些小bug留待以后完善。

农场的三箱式堆肥箱

于是有空的周末我们就从市区的顶楼搬下一麻袋“垃圾”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拖到郊外岛上的农场,先生对于这样迷惑的行为支持却表示不理解,这么点东西对于农场50亩的土地而言不是九牛一毛吗?其实此时堆肥并不仅仅是因为农场需要,更是因为这些厨余需要回归和净化。在看到了厨余转变成的黑金土后,你很难再去把它们当垃圾简单丢掉,不是吗?

PART5

生发使命

参加CCCP堆肥培训师堆肥实践

在自己琢磨堆肥的这段时间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2024年初了解到CCCP社区厨余堆肥平台的堆肥培训师计划,毫不犹豫的报名并有幸入选(戳链接:社区厨余堆肥平台堆肥培训师计划入选名单公示!!!)。从此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堆肥的新世界。这里的伙伴们很多都堆肥实战经验丰富,就如伙伴所言,在破烂的世界里缝缝补补,她们却充满了热情。

2024年,在项目的支持下,我前往南京参加了由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举办的2024年社区厨余堆肥经验交流暨培训会。(戳链接:社区堆肥,低碳未来 | 2024年社区厨余堆肥经验交流暨培训会顺利召开)为期三天的交流与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在几天的线下课中听完伙伴们的交流,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堆肥里有妈妈的爱,有学者的责任,有老师的苦心,有许多个平凡人心中不平凡的使命。舍友徐华老师告诉我:分类不充分的生活垃圾焚烧会产生毒性极大的二噁英,它们并不会随风消散,而是毒气下沉进入食物链,这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参加CCCP堆肥培训师线下培训

我突然意识到,关于堆肥,我可以做的也许并不只局限于自家的一方小院。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本就殊途同归,土壤需要富含微生物的有机质,垃圾需要回归,这原就是一场双向的奔赴。

作为农业农村局下属蔬菜技术指导站的一名技术员我把目光放到了广阔的农业和农村,在这里厨余垃圾并不是主要问题,更多的矛盾指向了对农田尾菜和秸秆的处理。

我借着农村环境整治的大背景,在蔬菜站的设施蔬菜土壤改良项目、耕保站的秸秆离田综合利用项目上下文章,走访寻找愿意合作的农户,共同开展利用秸秆等农村固体废弃物堆肥改良土壤的试点。

和农户一起在大棚堆肥

没有资金、没有支持,从零到一的探索很难很难。有些人觉得这件事情繁琐而不愿一试,有些人因为这样的试验无利可图而拒绝合作,更有许多人认为一方小小的堆肥在农村庞大的秸秆废弃物面前不值一提。

但我依然找到了意愿合作的农户,看着他自己采购粉碎机、大热天里四处搜罗材料,我抱歉经费有限,他却不以为意的说总要有人来做这些事情,而他愿意。

当这一束愿意的微光被点亮,相信会照亮更多的愿意,一个、两个、三个,星星点灯,也能汇聚成璀璨星河,那么,再庞大的“垃圾”也可以被一点一点的分散,消融于无形。

落红不是无情物,草木尚且知归。我们,只需尽一点微薄之力,让该发生的自然发生,让生命带着对土地的眷恋和爱,回归。

关于我们

2018年起,南京大学(溧水) 生态环境研究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了两期“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到2023年11月,两期试点项目以及衍生出来的合作伙伴已经在全国14省22市的60余个社区开展厨余堆肥,初步摸索出社区厨余堆肥作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利用的中国路径。

与此同时,合作双方共同发起的“社区厨余堆肥平台”也已凝聚了部分社区厨余堆肥实践者。本期项目将通过支持伙伴开展社区厨余堆肥实践的方式,结合案例经验总结、效益评估、数字平台技术支持等方式进一步提炼社区厨余堆肥的中国模式,扩大政策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贡献于社区可持续发展及气候变化适应。

关注我们吧
社区堆肥低碳未来

其他文章